晏老七歲從父習書畫,古典詩詞、魏晉
書法。并在求學中博覽古今書畫群書,鉆研理論技藝。走上了書畫藝術的大道,樹立了自己的風格。先生獨具深厚的學養與高曠的藝術境界,涉足甚廣,詩、書、畫、印四位一體,他在繪畫中強調
書法與畫法的關系,認為書畫同源,互為其根,畫是書理、書是畫法,晏老的作品,無論是
山水、
人物、
花鳥、
走獸、
草蟲、
書法、篆熱工筆、
重彩、
潑墨、
寫意、
白描、雙勾無所不精,無所不長,在我國當代書壇畫苑中,堪稱一位德高望重,為追求藝術高峰,信心百倍,不落晚氣,藝術高超的書畫大師。 在近一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,同
郭沫若、張大千、
張善子、
于右任、
謝無量、何香凝、謝玉岑等交情深厚,從藝一生,影響甚巨。
他是開飄逸灑脫之晏氏畫風
一代宗師,其畫不僅在國內影響甚大,在美國、日本、
新加坡等國家和
香港、
臺灣地區亦有廣泛影響。
毛主席70大壽時,應
郭沫若之邀,作國畫“紅日青松園”以贈,深受毛主席喜愛,1964年,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辦畫展,朱德
委員長觀后稱“海外有個張大千,國內有個晏濟元”,1993年在
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畫展,引起轟動。1997年至2001年晏濟元先生先后在
香港、
上海、
汕頭、
順德、
深圳展出,均大獲成功。
晏先生是當今畫壇造詣最全方位的高壽書畫家,他擅長
山水、
人物、
花鳥、篆刻,
書法,亦精通詩詞。他不僅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,而且對工筆、
重彩、
寫意、
潑墨、
白描等多種繪畫技法無所不能,無所不精。
山水立意深邃,兼工帶寫,勾勒、點綴、渲染、烘托和布局嚴謹給人一種豪放、超逸、氣度不凡的感受;他的
花鳥、
人物畫,設色典雅、精道,線條流暢、自然、生動,雅俗共賞;
花鳥畫則刻意寫生,專師造化。而
花鳥畫中最精湛的當推工筆花鳥畫。除了書畫藝術外,晏濟元還是一位才氣四溢的詩人,所作詩詞具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,每每在畫上題詩,有畫龍點晴和錦上添花之功。在篆刻方面,曾與江南金石名家
方介堪先生交誼篤厚,作品寓剛于柔,醇和而有韻味。
[4] 晏先生涉獵廣泛,修養全面,秉承了中國文人書畫傳統,以深厚的學養,堅實的功底,創新的精神,灑脫超然的畫風,獨成一派。早年與張大千同承師脈,推崇
石濤、八大,近百年而不綴。他學古敵古,獨辟蹊徑,講求書畫同源,重視野外寫生,歷經百年歷煉。他的畫早期簡練、古樸,中期工整、嚴謹,晚期蒼勁、奔放,尤以晚期作品用筆變化無窮,出神入化,達到了隨心所欲,高深莫測之境界。在晚年的創作中,工筆與
寫意相結合,更見骨氣與瀟灑,使畫面結構不僅有其形,而且重其意,筆意墨色渾然一體,別開生面,大大豐富了
山水畫的詩情畫意,對傳統做出了大膽創新,從上可以看出晏濟元是一位在詩、書、畫、印上造詣很深的大家。
晏先生主張“學古敵古,創新破新”。一方面要繼承傳統,打牢根基,另一方面要和古人“為敵”,超越前人。在自己的“百年畫齡”里,晏濟元一直嘗試“以古人為師,和古人為敵”。他青年時和張大千在
上海聯手仿作古畫,落款
書法專仿明末清初畫家
石濤,瞞過了許多鑒賞名家,調侃了當時派別森嚴的上海畫壇。但他又不拘泥于古,獨創了許多筆式,豐富了中國畫的內涵。